壹、前言

            隨著中輟學生在青少年犯罪事件扮演的角色愈形吃重,中輟學生及其衍生的問題也愈發

    引人關注,而原來被視為學校教育範疇的問題,也跨越了校園圍牆,演變成重大的社會事件

    。是不是這些事件,只是要告訴我們:不能再忽視他們了。

            對於台灣從事教職的人而言,往往很難理解脫離常軌的孩子。他們不曾經歷逼迫這些孩

   子選擇脫軌的壓力和無奈,自然無法體會孩子為何寧願放棄熟悉的學校環境、同學、和生活

   作息,投身陌生但充滿挑戰的複雜社會。如果,中輟學生沒有做出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也

   許就少有人正視學生中輟的問題。可是,成人世界的混亂,連學校圍牆、教師都無法抵禦了

   ,更何況是赤身肉搏其中的孩子。離開了學校的孩子,本能地流連於各種刺激新奇的場所,

   習慣了縱慾享樂的生活,深陷危險而不自知。而因緣際會結識的伙伴,使他們得以繼續存活

   ,情感上他們相互慰藉,行動上他們彼此照應。為了繼續縱慾享樂的生活,他們挺而走險,

   結夥犯案,甚或淪為不法集團操縱把持的角色,即使想要回頭也身不由己。

貳、定義

        各級學校均有中途輟學的學生,但高中以上的中途輟學與國民教育階段(國小、國中)

  的中途輟學具有不同的意義。國民教育段因屬強迫教育性質,政府依強迫入學條例有責任要

  求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國民教育」。憲法也規定,接受國民教育為人民的三大權利及

  義務之一,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中途輟學影響其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是政府及人民雙方沒有

  善盡義務,同時也破壞了國民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因此,也才有所謂的「權責」問題

  ,至於高中高職以上的教育,因為它不是國民教育,人民要不要再繼續接受校教育有自由選

  擇權,學校要不要收留這個學生也有一定的規範,具有選擇及淘汰學生的權利,高中職以上

  學校(含專科、大學、研究所)學生中途輟學並沒有「權責」問題。

          狹義的中途輟學學生指的是:國民教育階段(國中、國小)學生,未經請假三天未到校

  上課學生,包括轉學三天內未轉入新校及開學三天內未註冊國民中小學學生,此一定義是也

  是教育部採用的定義(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也是中輟學生真正的定義,(

  不包括高中職以上學校輟學學生)。

參、統計資料

        所謂「中輟生」,係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要點」所界定,「凡

  在國民教育階段(國小、國中)的學生,未經請假三天未到校、轉學三天未轉入新校以及開學

  三天未註冊之學生,均需通報為中輟生」。目前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掌控此一通報機制,係透

  過縣、市各級學校主動以來函或傳真方式,傳送輟學學生相關資料加以彙整,迅速獲得相關

  統計資訊。由於八十八學年度中輟生相關統計資料尚未產生,僅就該會所提供資料,針對近

  三年(八十五至八十七學年度)中輟生主要特性作簡要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近三年國中、小學平均輟學率為0.3%,平均每學年輟學人數為9,155人。 

          近三年(八十五學年度∼八十七學年度)國中、小學平均輟學率為0.3%,平均每學年輟學

  人數為9,155人。若按各學年度輟學情形觀察,八十五學年度(85.08.01∼86.07.31) 輟學學生

  人數為1萬112人,同時期在學學生總人數為3,05萬5,472人,輟學率為0.33%。八十六學年度

  (86.08.01∼87.07.31) 輟學人數為8,984人,輟學率為0.30%。至八十七學年度(87.08.01∼

  88.07.31) 輟學人數為8,368人,輟學率為0.29%。顯示近三年國中、小學輟學率大致在0.29%

  至0.32%之間,變動並不明顯,但就輟學學生人數、輟學率而言有逐年減低趨勢。(見表一)

         若按國中、小學中輟生人數分配觀察,近三年平均國中中輟生比例占84.6﹪、小學占

  15.4﹪。若按各學年度國中、小學中輟生人數分配觀察,八十五學年度(國中占85.9%;小學

  占14.1%);八十六學年度(國中占85.4%;小學占14.6%);八十七學年度(國中占82.1%;小學

  占17.9%)。顯示近三年國中、小學中輟生人數比例間之變動互為消長,小學中輟生比例由

  八十五學年度14.1%,上升至八十七學年度17.9%,顯示國小中輟生有呈逐年遞升現象,國

  中中輟生則呈反向變動。(見表二)

  二、國中、小學輟學率以原住民人口較密集之花蓮、臺東縣最高,約0.9%。 

         就八十七學年度各縣市國中、小學中輟生輟學率觀察,以花蓮、臺東縣輟學率最高分

  別為0.99%及0.93%,約為當年中輟生平均輟學率0.29﹪的三倍以上;其次為基隆市0.53%

  及新竹市0.52%;再次為嘉義縣0.46%及屏東縣0.42%;高雄縣、新竹縣輟學率亦分別為

  0.38%及0.36%;都會區之臺北市、高雄市輟學率分別為0.21%及0.23%;臺北縣、臺南縣

  均為0.17%,澎湖縣0.19%;而以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之輟學率分別為0.01%及0.12%最

  低。就以上統計資料結果,發現屬山地鄉、原住民較集中縣市如花蓮縣、臺東縣、基隆

  市、嘉義縣、屏東縣、高雄縣、新竹縣等,其輟學率相對較高;屬都會區之臺北縣、臺

  南縣、臺北市、高雄市等地區,其輟學率相對較低。惟其中新竹市之輟學率達0.52%,遠

  較其他都會型縣市之輟學率為高,頗值深入探討其原因。另方面有關單位亦應重視山地

  鄉中輟生輟學率偏高現象,及早謀求因應之道。(見表三)

  三、男性中輟生比例逐年遞升;男、女性中輟生比例約達6:4。 

          就中輟生近三年平均人數之性別觀察,男性占55.8%,女性占44.2%。若按各學年度

  觀察,八十五學年度男性為5,445人占53.8%,女性為4,667人占46.2%;八十六學年度男

  性為4,904人占54.6%,女性為4,080人占45.4%;至八十七學年度男性為4,972人占59.4%,

  女性為3,396人占40.6%。顯示近三年國中、小學中輟生男、女性人數比例間之變動互為

  消長,男性中輟生比例由八十五學年度53.8%,上升至八十七學年度59.4%,呈逐年遞升

  現象,男、女性中輟生比例約達六比四。(見表四)

  四、三年平均中輟生來自單親家庭比例高達二成六。 

          若將中輟生所屬家庭類別歸納成(1)單親家庭、(2)原住民家庭、(3)其他家庭(除上述

  單親家庭、原住民家庭外之一般家庭)等三類。就中輟生近三年平均所屬家庭類別型態觀

  察,單親家庭占26.2%,原住民家庭10.0%、其他家庭為63.8﹪。若按各學年度觀察,八

  十五學年單親家庭為24.3%,原住民家庭8.5%、其他家庭為67.2﹪ ;八十六學年單親家

  庭為25.5%,原住民家庭10.4%、其他家庭為64.1﹪ ;八十七學年單親家庭為28.8%,原

  住民家庭11.0%、其他家庭為60.2﹪。顯示單親家庭及原住民家庭之子女,淪為中輟生之

  比例有升高現象,尤其是單親家庭中輟生比例已接近三成,殊值相關單位加以重視,並

  適時對中輟生提供必要之輔導與協助。(見表五)

  五、三年平均中輟生輟學原因以個人因素占三成七最多,其次為家庭因素占二成四。 

         若將中輟生主要輟學原因歸納為下列五大類:(1)個人因素(包括個人成就低落、對學

  科無興趣、意外傷害或罹患重大疾病、智能不足、精神異常、身體殘障等)、(2)家庭因素

   (包括親屬失和無法安心上學、家庭關係不正常、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漠視該生、家

  庭生計需其工作補貼、在家照顧弟妹幫忙家事、舉家躲債、居家上學交通不便等)、 (3)學

  校因素(包括學校管教方式、考試壓力過大、師生關係不佳等原因) 、(4)同儕因素、(5)其

  他因素。就中輟生近三年平均輟學原因觀察,以個人因素占36.6﹪最高,家庭因素占

   23.7﹪居次,學校因素占14.3﹪再次之。若就輟學因素比例在各學年度之變動觀察,仍以

  個人因素所占比例最高(八十五學年為32﹪,八十六學年為31﹪,八十七學年竄升至47﹪)

  ;其次為家庭因素(八十五學年為24﹪,八十六學年為25﹪,八十七學年為22﹪);再次為

  學校因素(八十五學年、八十六學年均為17﹪,八十七學年降為9﹪);同儕因素(八十五學

  年、八十六學年均為14﹪,八十七學年降為7﹪)。足見學生輟學原因仍以個人及家庭因

  素為主。(見表六)

  六、失蹤學生比例佔輟學人數1/4至1/3之間。

          根據近三年中輟學生資料分析,發現八十五學年失蹤學生佔輟學生比例為37.4%;八

  十六學年失蹤學生佔輟學生比例為42.8%;八十七學年失蹤學生佔輟學生比例為25.9%;

  整體而言,失蹤學生比例均超過輟學人數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但八十七學年度中輟學

  生失蹤率25.9﹪,較八十六學年度下降16.9個百分點,顯示中輟生失蹤率已獲得顯著改善

  。(見表七)

八、三年平均中輟生復學為39 %,87學年度復學率達56 %,復學情形逐漸好轉。 

          就各級學校之中輟生復學情形觀察,近三年中輟生平均每學年復學人數為3,593人,

  平均復學率為39.2﹪。若按各學年度觀察,八十五學年度復學學生為3,191人,復學率為

   31.6﹪;八十六學年度復學學生為2,878人,復學率為32.0﹪;八十七學年度復學學生為

  4,710人,復學率為56.3﹪。顯示中輟生之復學率逐漸好轉,八十七學年度更獲顯著改善

  。(見表八)

          綜合以上分析,可概括性瞭解目前國民中、小學中輟生之主要特性,近三年來中輟

  生人數約在八千至一萬人左右,輟學率約為0.3﹪;國小中輟生比例增幅較國中生為高;

  男性中輟生人數比例較女生高出約二成;中輟生失蹤率至八十七學年度明顯降為25.9﹪

  ;中輟生復學率八十七學年度明顯遞升至五成六。單親家庭、原住民家庭的子女,淪為

  中輟生者之比例有升高現象,尤其是單親家庭中輟生比例已接近三成,原住民家庭中輟

  生之比例亦近一成。主要輟學原因以個人因素最高約占四成七,其次為家庭因素占二成

  二。屬山地鄉及原住民較集中縣市如花蓮縣、台東縣、基隆市、嘉義縣、屏東縣、高雄

  縣、新竹縣等縣之輟學率相對較其他縣市為高,尤以花、東二縣輟學率最高,幾乎每百

  位在學生就有一位學生輟學。

          另外,經由蔡德輝教授對於中輟生的研究,與上述教育部訓委會的研究結果相似,

  除此之外,輟學少年犯罪率為在學少年犯罪率的三至五倍。

          蔡德輝教授曾於八十一年及八十二年兩次接受教育部委託,調查少年監獄及少年輔

  育院犯案少年在學與非在學背景,結果顯示,非在學(輟學)少年犯罪率約為在學少年

  犯罪率之三至五倍。(一次5.15倍;一次3.19倍)

          劉秀汶(現任台北縣立自強國民中學主任)的研究也發現:

  一、國二階段是學生中輟的關鍵期

           中途輟學時的年級,一年級佔20.7%,二年級佔41.3%,三年級佔38.0%,中途輟學

   發生在國中一年級階段是比例最低的,而二、三年級是中途輟學發生比例較高的年級。

  二、再度輟學的發生機率相當高

          在中輟次數方面,發生一次者佔62.9%,發生二次者佔16.5%,發生三次者佔11.3%,

  發生四次以上者佔9.3%。整體而論,僅發生一次中輟者約佔六成左右,而發生三次以上中

  輟者高達二成以上,這顯示中途輟學學生的再度輟學發生率是相當高的。

  三、中輟學生的家經濟為普通或小康以上

          中途輟學學生自認家庭經濟困難的佔15.8%,收支平衡者佔61.1%,小有積蓄者佔22.1%

  ,富有佔1.1%,整體而言家庭經濟困難者約有一成五的中輟學生,其餘中輟學生的家庭經

  濟為普通或小康以上,不致會有中輟學生需負擔家庭經濟而影響其就學機會。

          中輟生之問題已漸成為社會輿論所關注的焦點及議題,新政府在主要社會福利政策「

  五五五安親照顧方案」中,亦將如何有效降低中輟生發生率,列為四年內主要施政目標,

  透過本分析我們可以明瞭中輟生概況,從降低山地鄉及原住民鄉中輟生的發生率著手,由

  鄉鎮村里幹事、學校老師、專業社工人員等三方面人員密切合作與配合,透過家庭訪視管

  道,以適時提供對單親家庭、原住民家庭之家長及輟學子女必要的協助與扶助,心理諮商

  與輔導服務,幫助其找回已失蹤之輟學子女,協助其順利復學。

肆、中輟的可能原因

        任何一種適應欠佳行為的產生,不外乎是為了引人注意、尋求報復、求權力或自暴自

  棄……。所以適應欠佳行為正是青少年尋求協助一種訊息。以逃學而言,這是討厭學校生

  活,不快樂的孩子,為了尋求、逃避懲罰,藉著明顯的逃避與反抗以尋求協助的方式。(吳

  武典,民75)

         根據「台北縣國中中輟生成因及復學安置輔導措施調查」之研究,是台北縣一十九所

  國中中輟生之90名男生與57名女生;由樣本自身角度填答其中中途輟學之成因。其中國一

  占19名,國二占58名,國三占68名之問卷填答較齊全,故以此145份做為統計分析資料。

  發現中輟的原因可能如下:  

排行

中輟之原因

百分比(%)

填選人數

樣本反應百分比

1

因習慣在外遊玩,不適應學校生活

8.40

79

57.70

2

當學徒或外出工作以求自主求自主

7.60

72

52.80

3

喜歡到電動遊樂場地遊玩,而不上學

7.50

71

51.80

4

因曠課太多,而不敢或不想上學

6.80

64

46.70

5

課程教材太,難聽不懂,沒法學會

6.10

58

42.30

6

學校課程及活動,不具吸引力

5.70

54

39.40

7

不喜歡上學讀書,認為到社會中工作才有前途

5.20

49

35.80

8

學校功課太重,成績不好,心理壓力太大

4.70

44

32.10

9

不滿意父母的管教方式而離家、輟學

4.10

39

28.50

10

不能適應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

3.90

37

27.00

11

經常違規犯錯,與老師起衝突要求改變環境

3.00

28

20.90

12

學校老師管教方式嚴厲,讓人害怕,不適應

2.90

27

19.70

13

家庭沒有溫暖

2.90

27

19.70

14

覺得不被學校老師喜歡,有被排斥或不公平的待遇

2.60

25

18.20

15

因觸犯校規離校

2.50

24

17.50

16

對學校的環境和活動空間不滿意

2.40

23

16.80

17

因改變環境不適應或不滿意,而輟學

2.00

19

13.90

18

因與老師起衝突而中輟

2.00

19

13.90

19

在學校沒有表現的機會

1.90

18

13.10

20

因想和男(女)朋友生活在一起而中輟

1.70

16

11.70

21

因父母職業或生習性影響而輟學

1.70

16

11.70

22

班級氣氛冷漠覺得被同學排斥

1.70

16

11.70

        從上面的統計資料我們可以歸類四個向度:「個人特質」、「家庭因素」、「家庭因素」

、「社會因素」來探討。

        黃武鎮(民78)調查中輟的原因:一、個人因素(34.56%);二、家庭因素(33%);三社會因素

(17.9%);四、學校因素(14.44%),分別說明如下:

一、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指個人所具有的特質、性別、性向、人格特徵、學習能力與成就、興趣、價值觀

等。這些因素對個人學習歷程,造成中途輟學具有顯著的影響。

    1. 人格特質: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作決定的能力及行為。自我概念為人格特質的核心,因此

        學生之自我觀念強弱,是項重要因素。Cross(1990)的研究以86位年14至16歲情況危機的學

        生(at-risk)為對象,施予八週之職業訓練及學業、休閒、藝術表現的訓練,結果發他們在學

        學業表現及工作瞭解上有明顯進步。

    2. 學習態度、能力與成就;學生的學習態度正確較易有好的成績。學習能力強自然較不會有

        困擾,學習成就高學生自信心強,自我肯定也昇。相反者,易因學習士氣、動機的低落造

        成不及格甚至須重讀。Woodley和Parlett(1983)以青年學生為對象,採問卷的方式分析中途

        輟學的因素,結果發現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能力以及其本身之人格特質是主因。

    3. 學生的價值觀:學生的價值觀及對事情的判斷能力影響其是否選擇輟學的決定。Goslin

        (1989)的研討文章中指出影響低成就及高輟學的哲學因素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觀及自我控制

          的能力。學生的價值觀在個人生涯探索及決定歷程中極具影響力。

二、家庭因素

        個人成長過程受家庭因素的長期影響:

    1. 家庭結構:現今以小家庭為普遍。父母忙於生活,子女乏人用心照顧,子女偏差行為易產

        生。

    2. 單親及重婚家庭:青少年犯罪及偏差行為是對家庭一種抗議,要以犯罪來發家庭的不和諧

        、不安全(張清濱,民81)。王鍾和(民82)研究結困也發現單親或繼親家庭的子女較親生家庭

        的子女在行為及觀念上有顯著差異。

    3. 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父母的管教方式影響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研究發現(1)來自放

        任式家庭子女,中途輟學比率較高。(2)中輟學學生父母親對子女行為反應較為消極、冷漠。

    4.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的社經地位、家庭環境性質影響子女的教育成就及行為。大多數中途

        輟學學生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

學校因素

        學生在校的主要學習來自教師、課程、同儕,另外學校氣氛、管理方式、行政措施皆對學

生之身心發展有影響。

     1. 和教師關係不良:有研究顥示,學生和教師關係不佳是導致輟學的原因之一(翁慧圓,民

         83;張坤鄉,民86)Cantelon和LeBoeuf(1997)指出有相同比例的男女學生因為和老師起衝突

         而輟學。此外,一些輟學傾向較高的學生常覺得自己較少受到老師的教導及關注(高琦玲

         ,民83)中輟學生常認為老師以不當的、粗魯的、具威協性的言行來對待他們(張坤鄉,

         民86),而男生比女生更常經驗到這種負向的師生關係(Chow et al.,1996)

     2. 和同學關係不良: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促使青少年心理社會健全發展,提升其自尊、自我

         控制與提高學業成就,進而減少輟學的可能性。一些輟學向高的學生常覺得不受同學歡迎

         、被歧視;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更容易感受到這些負向的經驗。

     3. 家庭與學校文化的衝突: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他們在家庭所接受的價值觀可能與

         其在學校所受的值觀全然不同。例如這些學生需要的是立即滿足,而學校教育所強調的卻

         是延緩享受。面臨衝突越多的學生,越會提早離校(黃德祥,民85)。

     4. 欠缺適當地教育選擇與課程:課程設計艱深、僵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與需求,

         導致學生學業成就低落,失去自信心與學習動機。

     5. 學業成就低落:青少年早期在學業上的失敗經驗與日後輟學的行為有關。因為負向的學習

         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我我評價,使學生覺得被學校環境(包括老師和同學)所拒絕;為了舒解

         這種不滿的情緒,青少年可能會表現出違規行為,或者是和其他與自己處境相同、有違規

         行為的學生做朋友。中輟傾向高的學生常會認為課業太難,他們無法達到標準;因為沒有

         規律到校上課,跟不上進度,也會影響中輟生復學的意願與能力。

     6. 欠缺適當的諮商輔導與轉介機構:中輟生常有身心發生和學習方面的困難,若學校沒有立

         即給與適當的諮商輔導與協助、學生很容易就會流失。若學生所面臨到的問題不是學校單

         方面所能解決的,就需要有社會福利與支援網路,以及適當的轉介機構配合(黃德祥,民82)。

     7. 校園暴力:學生知覺或真實遭遇到校園暴力也是輟學的原因之一。目前幫派勢力入侵校園

         ,吸收、強迫在學學生入會,向校內學生勒索保護費問題嚴重,例如台北縣內至少有20所

         國中被警方列管(施明佑,民88)。

     8. 友伴身份:在校外工作中的朋友多,在校內就學的朋友少,輟學傾向高學生通常同性朋友

         較少,這種情況女生比男生明顯;男生會為女生輟學,也會允許輟學女生加入他們的團體。

     9. 友伴特性不良:缺少支持性友伴、正向角色楷模,是學生輟學的另一個原因。中輟學生通

         常在校時就有已輟學的朋友或行為越軌的朋友。

社會因素

         社會的風氣、大眾的功利色情心態,社會的都市化與工業,社會的互動與溝通等對青少年

 學生的價值感、心理都具有明顯的影響。

     1. 社會風氣:因經濟成長,追求績效及利益,資金充足,漸形成功利風氣而色情總是人們用

         來謀利的有效手段。經歷未深的青少年學生易受影響而有偏失的價值觀及犯罪行為。

     2. 都市化與工業化增加青少年生活適應的困難:社會演化造成變遷,但若方向,則社會質會

         日趨惡化少年犯罪有九成是生活適應困難。

     3. 社會的互動與溝通:社會實體的互動溝通是經由個人心靈觀念與自我表現的歷程。許多在

         學校及家庭得不到溫暖及隸屬感的學生,最易不良幫派或團體利用,以致中途輟學及犯罪

         率升高。

伍、中途輟學的理論模式

        許多研究學校效能及學校評的專家學者,採系統理論模式,探討學生的結果表現─包含輟

  學率、行為表現等。就學校經營的層面而言,探討影響學生行為結果的理論模式,頗有必要。

  以下以Plomp和Hluythout(1992)及Barr(1987)二位學者所提模式分析探討之。

Polmp,et al(1992)的教育制度之指標模式

        (一)是以CIPP的模式以評鑑教育的輸出成果,學生的離校率是其中的指標之一。背景指

標為學校社環境;輸入指包含教師、學生及經費;過程指標則更著重在教育歷程,如課程特徵

、教學、組織問題;輸出指標指學生之學業成、中途輟學、整個表現、社會行為。

 

圖(一)評鑑教育制度之指標模式

 

1.學區特徵

 

2.社會經濟特徵

 

1.經費及教材來源

2.教師特徵

3.學生背景

 

 

 -->

 

1.課程特徵

2.組織結構

3.教學特徵

4.組織氣候

 

 

 -->

 

1.學業成就

2.離校率

3.教育表現

4.公民參與

       二Barr(1987)的一般系統輟學模式

                 (二)為Barr(1987)針對中途輟學問題所提出的一般系統輟學模式,可分三大部分:輸入

         、運作及輸出。

             1. 輸入方面:學校機構的特質、學生的背景和特質、外部環境因素。

             2. 運作方面:因輸入條件而產生的教育環境、學生對學校及教育環境的知覺、學生在校經

                 驗。

             3. 輸出方面:結果─學生的滿足感、學業表現及人際關係,抉擇─決定輟學或續留在學校。

                 由模式結構可以看出學生、學校、外在社會環境、家庭四大因素以及運作過程彼此之間

         交互作用,難以單一因素解釋學生之結果行為。學生對學校的滿足感、學業成就高人際關係

         好、智能發展順,則較會決定留校;相反者,很容易就會決定輟學。

 

             綜合兩個理論模式,可以歸納出響學生中途輟學的重要指標為:

      1.學生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及和諧情形。

      2.學校特質:含目標、學校組織、結構、教師、課桯、行政。

      3.外在社會環境的性。

      4.交互作用的形成過程。

 

      陸、中輟生復學的適應問題

               讓迷途的孩子回到本來就不該走出的地,重新接受教育,是一件極為可喜的事。但復學

           生的適應問題也是對教育人員的一大考驗,彭駕騂教授曾進一步分析,復學生在心智的適應

           上最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方面:

 

           1. 自我否定的心理仍然相當明顯。得過且過、凡事不積極、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中輟

               學生對別人看法非常敏感,往往以各種不正當的方式,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嚴重者,

               不是因自卑情結作祟,自暴自棄,就是以盲目的自膨脹來掩蓋內心深處的徬徨與不安。

           2. 叛逆性還是非常強烈。因為現實的諸多挫折,又很少得到正面鼓舞的機會,中輟生往往更

               倔強、叛逆。如果重返校園,對於學校的管理方式、教師的耳提面命、團體的規律與生活

               的要求很難接受。這時學校若採以柔克剛的說服、勸導,也許會化解一些他們因反對而反

               對的心態,否則很容易更助反抗。

           3. 對未來充滿徬徨的心態。中輟生又又復學的學生,雖然大部分看來似乎天不、地不怕,任

               性、粗獷、一切都不在乎,可是絕大多數卻徬徨於未來要走向何方。尤其回到學校,發現

               自己已被他人貼上標籤,老師、同學都乎投以完全不同的眼光,自己也覺得跟人家就是不

               一樣。想用功的復學學生不知從何起頭趕上;想混業畢資格的,又感到拿了文慼又有什麼

               用?於是乎,又走出學校,走出師生的期望。

           4. 常常覺得天下人都欠我、負我。中輟學生的遭遇,讓他們很少平心靜氣、好好自我反省。

               總以為我之所以對學業沒有興趣,都是老師的錯;成績不好,是題目出得太糟;操行不佳

               ,是老師對我有偏見,故意找我麻煩……。這種偏差的心態,如果不及時予以疏導,就可

               能成為犯罪的火種,不能不寄以高度的關懷。

 

        柒、輔導策略

          一防與早期介入

           (一)建立辨識輟學學生的檢查系統,提早發現高危險群的學生

                               為了有效防範輟學行為,就必先清楚地辨識學生輟學的各項情況,因此,建立辨

                       識輟學學生的檢查系統,提早發現高危險群的學生,才能事先預防輟學行為的發生。

                       表是辨識學生輟學警訊的檢核表(見表九),可以用來做為教師和諮商員的參考,例

                       如課業的問題早期就可以發現,因此,輟學的防範也必須很早就開始。

                               另外,了解中途輟學學生主要的特質,也有助於辨識可能輟學的學生。下列四個

                       特質,就是中輟學生不同於主流學生的特質。(黃韻如,民88)

                    1.高活動性

                               高活動性,係指個案本身的變動性高、穩定性低,可以從行為及思想兩方面說明:

                          (1)在行為部分

                                   此型個案多半具有相當之活力及好動,喜歡動態性之活動(如體育性活動),

                               但對於靜態之課程缺乏穩定性,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即使是有興趣之課程或

                               從事娛樂性活動,也會呈現間斷或跳躍式的思考邏輯及活動方式。

                          (2)在思想部分

                                  中輟學生多半在學業成就上都顯示出低學業成就,對上課缺乏興趣且聽不懂老

                              師之教學內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孩子的智商與學業成就多半不成正比,這

                              樣的推論不能從制式化的智力測驗顯示出來,但從個案反應及對事情之應變程度

                              可以體驗出來,這群孩子的思想通常很靈活,絕非直線性思考,對話中總有說不

                              完的道理、想法及辨才無礙,反之,低智商及低學業成就之學生多半能服從權威

                              ,順利完成學業。

                                  正向的是,他們的彈性及創意等潛力是值得被掘的,社會適應能力強過一般孩

                              子,知道如何在現實環境中尋找生存之道,倘若有適當的引導,前途不可限量;

                              負向的是,對於主流價值觀念所要傳遞的價值,他們很清楚,甚至可以說倒背如

                              流,但是總是不願直接接受源自於成人的觀念及叮嚀,喜歡嚐試的快樂與自主的

                              自由;擔心的是他們涉世未深總容易相信事情的表象。

                   2.高自主性

                              家庭功能不佳,造成子間的敵對,導致家庭對於中輟生的約束力低,進出家門時

                      間去向甚至住宿地點都可自行決定,個案多半我行我素,自主性相當高,甚至在家中

                      之權力地位超越父母。曾經有個案國一男生,社工連繫個案及家長約定時間前往家訪

                      ,約定家長及孩子必須在家,但到家時其有案父在家,案父表示「我兒子交代我在家

                      等你,他有事出去了」,而隔日個案要參加暑假信義少輔組所辦理的營會活動,社工

                      要求其打電話告知家長,並取得家長的同意,個案表示「不用了,我們家是爸媽都聽

                      我的」。

                  3.高流行性

                             流行時尚對於這群孩子有著著魔的吸引力,他們總是追求時尚最流行的部分,包

                     :文化、價值觀、歌曲、語言、通訊設備、圖騰、服裝、飾品……。以近來流行之哈

                     日風為例,女生在裝扮上喜歡各式彩妝(因為市面上充斥青少年專用的彩妝用品)、

                     象腿襪、厚跟大頭的娃娃鞋、細肩帶緊身超短的服飾、特寬管的長褲、凱蒂貓等,男

                     女生共同流行的是挑(全)染頭髮、戴耳環戒指、紋身、帶叩機、手機……。日文系

                 (組)及學習日文成為時髦的代名詞。相較於孩子的流行,學校之各種規定對於學生而

                     言似乎「八股」之些。以服飾為例,校園中制服及服裝儀容的限制,停留在七0年代

                     ,甚至更早期的制式服飾(特別是體育服裝),適度的開放服儀檢查,或許可以滿足

                     孩子一部份愛美及獨特性需求的自我滿足。

                  4.高挑戰性

                             或許是受家庭教育模式影響再加上社會經驗歷練,中輟學生個案多半挑戰性高。

                     首先,部分孩子「挑戰權威」,對待長輩之態度,要求「地位平等的溝通模式(將長

                     輩視為平輩)」,有許多抗辨的理由、勇於與師長討論、要求合理回應,甚至在部分

                     孩子身上看到對成人世界之不信任(甚至鄙視)的態度,常聽見的例如;「#$%@

                     ,他哪有資格當老師(爸爸)」,特別是源自於破碎及嚴重問題之家庭(如:外遇而

                     將個案送至祖父母家撫養、嚴重酗酒、吸毒、賭博、坐牢等等),家長嚴重不適任親

                     職,也不被孩子尊重的案例。另一種極端類型則是對師長尊重,對權威還算服從,表

                     現則呈沈默─表面附和、心理不服,此類型個案行為常陽奉陰違、心理的自我防衛強

                     。在處理個案上,前者較後者容易建立關係及溝通。

 

            ( 二 )規劃各項家庭服務,提供管教資源與服務

                             研究發現在父母家家庭支援方面,如父母常有爭吵真不想待下去,與家人相處不

                     融洽、時有蹺家的念頭等均是中輟學生所描述之情形,因此應該提供給特殊問題需求

                     的家庭有諮商與家庭治療的服務,讓家庭生活更趨和諧溫馨。(劉秀汶,民88)

                             除此之外,家長也須與學校共同協助與配合,例如主動參與子女在學校裡的各項

                     活動,和導師保持密切聯絡;隨時關心子女的去向與交友的情形;協助學校尋找中輟

                     生,若收留中輟生必須立刻與學校或學生家長聯繫。

            ( 三 )學校規劃彈性多元的課程,老師提供多元智慧的教學

                             研究發現學生中輟的學校因素中,無法適應現今的課程是其重要的因素,在齊一

                     式的教學環境中,常常沒有表現與發揮的空間,因此中輟是難以避免的現象。防範學

                     生中輟或接納中輟生復學時,學校在課程上需有所突破,規劃提供多元並具成就感的

                     彈性課程,並給予補救教學的支援以減低對課業的惶恐與不安。

                             而老師在教學上可以加進多元智慧的觀點,發掘並引領學生更多智慧的發展,而

                     不只是侷限傳統所謂的「IQ」,就像《經營多元智慧》一書的作者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所說,一個孩子如果某學科表現不行,我們應該從他專長的智慧項目切入

                     去補救有缺失的項目,而不是一直針對他不行的智慧項目去拼命給他練習,用他比較

                     弱的智慧去改進他已落後的技能,這樣事倍功半,只會增加學生對學習的無助感,最

                     後甚至讓他學習的樂趣完全消失,甚者,不是坐在教室中,人到心不到;不然就是逃

                     學,迷失在外面的花花世界中了。

                             另外,學校還可以做的努力有:(黃德祥、向天屏,民88)

                  1.為學生與教師提供積極與關懷的校園環境,使學生所處的班級與學校真正成為「關懷

                     社區」(caring community)。

                  2.讓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與社區服務,提高其榮譽心及責任感。

                  3.重新思考學生管理辦法,訂立符合時宜的校規,蒹顧紀律的管理與青少年的創意。

                  4.在學生的違規行為的處置上,重新思考「帶回家管教」的方式,並給犯過錯學生改過

                     、補救的機會。

                  5.積極提供升學與就業輔導的相關資訊,開放校園讓各級中職進行宣傳。

                  6.與社區工商企業建教合作,提供學生參觀與實習的機會。

                  7.設立獎助學金,協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而教師也須有以下的努力與配合:

                  1.接納與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正向積極的關懷與協助。

                  2.主動研習與充實諮商技巧、參與學校的各項輔導方案。

                  3.協助特殊需要的學生努力向學,幫助學生進入另一個學校,並與班級教師配合,協助學

                     生順利升級。

                  4.保持親師間的密切聯繫,必要時作家庭訪問。

                  5.對於中輟後復學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並預防其再度輟學。

                  6.確保教學品質。

                  7.讓學生能自主與有效地作決定。

                  8.利用班會共同探討學生關心的各種問題。

                  9.組織同儕呼叫系統,使同學間能相互催促上學。

            

            ( 四 )結合社區資源,營造安全學區

                             國中是學區制的,因此所有學童都在社區成長及生活,學生之生活、求學、交友

                     與環境都有密切關係,而環境中之不良因素勢必影響到青少年的發展,因此,必須轉

                     變環境中之不良因素,減輕負向因子,同時發掘並增強環境中之有利條件成為青少年

                     處遇助力。包含治安死角(如僻靜角落、公園…)之發掘及改善,避免保護人身安全

                     ;青少年常聚集之場所的了解(如廟會文化、泡沫紅茶店、撞球店、夜市、網咖…等)

                     ,並與機構、店家建立合作關係成為互助網絡,成為社區中之機動性且常駐的處遇資

                     源,隨時留意及注意社區青少年之動態等,都是亟需介入之部分。

                             而這些部分的工作,在學習的龐大工作負荷量下,著實難以自行運作及消化,因

                     此應該與社區中之資源機構相互結合,例如少輔組、派出所、鄰里長、地方團體相互

                     合作下,能夠有效杜絕問題的產生。

            

            二、危機性處理

                 ( 一 )找回中輟生,並建立中輟學生的支援體系

                                  發現學生中輟時,首先要做的是通知家長,並讓學校知道,通報有關單位,共

                         協尋中輟學生,因此,就學校教育人員而言,了解中輟學生有那些支援服務是很

                         要的,因為這些支援服務能夠提供也有助於學生利用這些資源機關。表是在國內

                         中途輟學學生有關的支援服務,可以做為學校處理中輟學生的一個支援體系。

                                 另外,對中輟學生而言,家庭、學校、同儕團體為其重要的人群關係,也是其

                         形成將來社會網絡的主要因素。因此,欲建立或改善中輟學生的支援體系,也可從

                         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和社會等層面來了解與介入。(見表十)(劉秀汶,民88)

                ( 二 )復學與安置

                                 將學生找回來後,面臨最急切的問題就是復學與安置,除了可利用相關的支援

                         服務來提供幫助,也要考慮學生個別的狀況,例如中輟的時間多久了?學生的需求

                         是學習,還是未來的就業?…等,並且要配合適當的輔導措施,否則硬是將每一個

                         找回來的學生安排到原來的環境中,只是會造成學生再次中輟而已。根據李書文調

                         查研究,認為可行的中輟學生輔導安置措施如表十一。

 

表十一:可行之中輟輔導安置措施

排行榜

現行輔導安置措施

1

建請由社政單位設置「中輟生習藝中心」,收容輔導

2

安置適當班級,部分時間實施高關懷彈性課程

3

建請由警政單位設置「少年輔導中心」,收容輔導虞犯少年

4

轉入中途學校,或社輔單位,接受輔導

5

與合格廠商合作,實施職業訓練,並由學校定期輔導

6

校內設置中途教室(或中途資源班),專人輔導

7

部分時段安置適當技職教育

8

輔導進入職訓局,接受職業訓練

9

轉入夜補校寄讀,學籍設於原校

10

隨班上課,視其表現動機抽離指導

11

在外工作,由老師定期輔導

12

各處室合作,全時段實施彈性課程輔導

13

由專人指導,擔任學校義工

14

家長帶回自行教育,定時返校接受輔導

15

轉學改變環境

16

暫編班級,試讀1~2週後,視其表現再行安置

17

全時段實施技職教育

18

家長隨班陪讀

19

隨班上課,由導師全權負責

20

其他

資料來源:摘自李書文(民88)

             (三)面對中輟學生的態度

                                 無論中輟生的復學安置措施是那一種,依現行輔導安置措施來看,安置在適當

                         班級實施高關懷彈性課程或隨班上課,都是最常見的安置方式,所以最有可能面對

                         中輟學生的,還是以一般老師居多,因此老師們更該具備這方面的處理能力,及注

                         意相關資訊,以對學生能有最適切的協助。在人本教育札記(1999年3月份)中,

                         對中輟生的 處理方式,提出了我們認為蠻貼切的思考面,透過討論,他們決定採取

                         一種「消去法」來呈現討論出來的建議,意指「先不急著說應該做什麼,而先說我

                         們不要做什麼」。「四個不要」,或許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然而是一種最基本的

                         態度與方向。

                 1、消去法一:不要理會他的中輟生「身份」

                                 每一個中輟生的形成,都有著很不同的背景差異,因此,他們的特質和需要也

                         很不相同。如果你對眼前這個中輟孩子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那

                         麼,首先,你要做的是:盡可能不要讓他成為你的心理負擔──有時候我們光是用

                         想像的,就能把自己煩得要命、嚇得半死──視他為一般的孩子!你不必用特別的

                         方法對他,只需一視同仁!如果可以加上多一點點的彈性,和一些些的關心,那麼

                         你至少有75分了!(當然,恰當的關心得建立在你對他如實的瞭解上,如果可以,

                         透過各種可能的方法,對他多些瞭解是必要的。)事實上,對已被貼上標籤的孩子

                         們來說,你「一視同仁」的心意和態度,有時,對他們反而是更實際的體貼呢!

                 2、消去法二:不要一直想著他應該怎樣,試著去想「他需要什麼?」

                                 當我們心中存有一種標準或期待,往往阻礙了我們從孩子自身出發,來思考他

                         的處境、感覺及需求,然而,一個人的行動常是來自於他的需求。瞭解需求,能引

                         發行動;而放下標準、期待,能幫助我們看到需求。

                                 很多老師在帶中輟生的過程中受到很大的挫敗,究其原因,多半來自於有了適

                         當的錯誤期待。想想看,一個課業已落後一大截的學生,他如何還能聽課聽得津津

                         有味?一個十多歲精力旺的年輕人,他能不找喳,而只是打打瞌睡、說說話,就已

                         經很「配合」了,千萬不宜冷嘲熱諷的批評、口下不留情。

                                 如果你真的在乎他的學習態度和成效,其實可以為他做些特別安排,也許他需

                         要的是多一些練習或是多一些鼓勵,那麼你可以利用一點課餘時間,教他一兩個他

                         可能會感興趣的問題,或是安排、鼓勵一兩個熱心的同學陪著他,慢慢教他,或是

                         特別買一本書送給他、請他看場好電影…等,學習的場所和方式,本來就不限於課

                         本、教室和學校啊!尤其是對這些曾經中輟、正得重新出發的大孩子們。

                                 千萬不要急昐回饋,當然也不要太快放棄,當你很想放棄時,請記得「曾種下

                         的種子,正等待時機發芽!」

                 3、消去法三:不要將責任都放在他身上

                                 當你的班上來了位中輟生,發生了整潔、秩序班級競賽退步、班上氣氛騷動、

                         任課老師加倍辛苦…等麻煩時,是否你也會有不平,「為什麼我苦心經營的班級(

                         整齊、秩序)佳績,要因為這個學生而受到影響!」,一池靜水,豈有不因一顆小

                         石子而起漣漪的?然而池水終究能恢復平靜,卻因為攪動,才能翻入氧氣,增進活

                         性。

                                 中輟生自然需為班上情形之轉變負影響之責,然而,並不足以扛起所有責任,

                         否則,我們便輕易地將教師主權讓渡出去了。教育是發展的、前行的、並不斷加入

                         或衍生新事物的。今天,不管來了一個資優生或是來了一個中輟生,對班級而言,

                         都是一種變動。來了資優生,或許你要處理他與同學間的疏離、惡性比較等;而來

                         了一個中輟生,你便是要處理他對學習的態度、同學對他的排斥等。作為一個班級

                         經營者,這一切都將納入發展適合你、適合班級的教學計劃中。

                 4、消去法四:不要任由自己孤單面對

                                 找尋可以協助你的熱心家長,大家一起來老師可以組織一個班級義工團,並找

                         山一兩個主要負責人來協肋你運作這個團,(因為你勢必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持續投

                         入),義工團員可以是班級中的學生家長、退休老師、社區愛心媽媽、專業輔導工

                         作者(例如,與你私交較好的輔導員)…。做什麼呢?就先看看他們能帶孩子們做

                         些什麼吧:逛圖書館、讀書會、體能競賽、各行各業或公益團體的參觀…。義工團

                         並不需要具備太專業的輔導諮商能力,只要願意多花時間、心力,陪伴、關懷孩子

                         ,契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四)中輟學生的輔導

                                 除了一般老師會面對到中輟學生,與中輟學生有更直接、更緊密接觸的是輔導

                         老師,因此,以下是就輔導老師對中輟學生的輔導過程予以簡單列出。

                 1、基本資料的蒐集與發現

                         (1)家庭:包括父母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婚姻狀況、管教態度、親子關係、手足關

                             係…等。

                               (2)學校:人際關係、學業成績…等。

                               (3)個人:學習方式、休閒生活與嗜好…等。

                 2、分析中途輟學的原因

                                 對於任何不適應的行為,處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界定與分析所有可能導致的原

                         因,若能針對正確的原因給予矯治,較能得到治本的效果。中輟的原因非常複雜,

                         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與環境及三者交互作用,諮商員應妥善收集資料,

                         分析、診斷出中輟的問題成因。

                 3、針對個人因素的處理策略

                         (1)增進學生的學習技巧,加強課業輔導

                                      中途輟學的學生很多是欠缺學習技巧,或逃學、離校後課業落後,返校後跟

                              不上進度,越無法適應學校學習生活,只有再度脫離學校,因此教師或諮商員應

                              幫助學生培養適應的學習技巧,對其落後的課業,以小班級或個別教學的方式進

                              行補救教學,使其對學習活動不再感到困難重重,進而對學習產生興趣。

                         (2)增進學生人際技巧、社交技巧以改善其人際關係

                                      輟學原因,若是學生缺乏社交、人際技巧,無法與同儕建立良好關係,而選

                              擇逃離者,諮商員應該協助他學習社交技巧,改善其人際關係,使學生在學校除

                              了學習知識之外,也能從同儕互動中獲得歸屬感及成就感。

                         (3)提供成功的經驗,不斷的鼓勵

                                      在學校缺乏成功經驗的青少年,容易逃學另謀自己有成就感的管道,這類青

                              少年在學校常感到自卑,自我概念不佳,老師可以嘗試各種方法,讓青少年參與

                              其能力所及的各種活動,使其重新體驗成功的經驗,教師應針對青少年的任何長

                              處和成就應具體指出並加以讚美,以改善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4)運用同儕輔導的力量

                                      同儕是青少年重要他人之一,是青少年認同的主要對象,諮商員應運用同儕

                              的力量來幫助中途輟學者,形成支持系統及協助學習,利用多數人的影響,改變

                              中輟學學生的觀念,以消除其負向行為的產生,增加正向行為。

                          (5)實施團體諮商

                                       諮商員可安排當事人參加同質或異質性諮商性團體,團體重點在彼此情緒支

                               持,發展自我表現、自我責任、建立積極人際關係、自我尊重並尊重別人、減少

                               學生的冷漠、孤立、茫然及疏離感。

                          (6)運用認知行為改變策略,改善學生的思考及自我概念

                                       運用認知行為改變的輔導策略,協助學生修正其不良的認知內容,找出其認

                               知上的觀點,以正向內言代替負向內言,結合行為或行動的方法,協助輟學者獲

                               得愉悅的成功經驗,促使其產生認知及行為的改變。

                  4、輔導過程的安排

                          (1)約談家長:耐心傾聽,建立良好關係,並取得家長信任,願配合,共為勸導孩子

                              上學而努力。 

                          (2)行政協調:取得導師、訓導處的了解,給予學生缺席請假機會,鼓勵再返校園,

                               協助恢復適應,化解學習上的一些挫折。

                          (3)召開個案研討會:邀請導師或有關人員,針對個案的現況,齊一輔導步驟,儘量

                               了解個案的心理困擾,給予必要的協助。

                          (4)個別諮商:透過輔導老師專業性的聽、看、問技巧,從而得知個案的智力、情緒

                               、對自己及周遭環境的關心程度,困擾、壓力來源,予以關懷和適切的引導。

                          (5)轉介精神科醫師診治:如發現個案的問題並非輔導人員能力所及,必須借助精神

                               科專業人員的治療時,應委婉的與家長協商,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

                               而能及早帶領孩子就醫。(康雪卿,民84)

                   5、輔導原則

                                 (1)以學生最有利的角度來設想,即對於學生本身的意願應給予適度的尊重。

                                 (2)應獲取導師的了解,因導師完全接納,方能有效協助學生問題的改善。

                           (3)行政的配合,應彈性處理學生的問題,否則無法給予學生最適當的照顧或安置。

                               為了避免學生失學,或家長拒絕來談,訓輔應及早溝通協調。

                           (4)重視家長的感受,多半家長都蠻無助的,且有退縮不願求助的心理,故除了應給

                                予同情和支持外,還須不斷的溝通,方能取得家長充分信任,也才能發揮協助的

                                功能。

                           (5)問題處理:倘若學生能在校方與家長密切合作下重返校園,仍須積極輔導。如問

                                題不見改善或惡化或可朝讓學生轉班、轉學、請長假、出國、滯留在家、打工等

                                方式處理。不過,仍應要求家長勿忽視孩子的問題與需要,畢竟這種現象僅是一

                                個過渡時期,或許孩子想通了,仍願回到學校,或者改變一下環境,孩子的前途

                                發展可走的路還多著呢!(康雪卿,民84)

                (五)針對家庭因素的處理策略

                    1、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輟學的孩子,往往也蹺家,因此家長可能不知孩子在校的情況,有些輟學的問

                            題是家庭因素所促成,因此,學校應常與家長保持溝通聯繫,雙方才能對孩子的狀

                            況充份了解,進而彼此協助,互相配合,減少學生輟學的行為。

                    2、對父母進行親職教育,以增進父母效能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放縱、溺愛、忽視、不當期望、過度權威、控制、溝通

                            不良等,均會造成孩子不良適應行為,學校可透過親職教育,協助父母改變與子女

                            互動的態度,增進與子女溝通的技巧,進而協助子女處理問題。

                    3、對父母本身的問題進行諮商

                                    家庭衝突,父母本身不良適應行為對子女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問題若是出在

                            父母身上,應予以適當的協助,很可能這些問題解決後,子女的輟學行為因此消失

                            。(謝麗紅,民83)

                (六)針對學校、環境的輔導策略

                    1、學校改變教育方針及學習環境

                                    輟學問題與學校及學習環境有密切關係,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校也是重要的

                            。根本之道,是要讓學校的課程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喜愛學校,學校不要只注意

                            課業及升學,使學生蒙受太大的課業壓力,應豐富學習的內涵。注重學生的個別差

                            異,給予適當的輔導,以獎勵代替處罰、提高學習興趣、減少挫折感、培養學生對

                            學校的向心力,這是全校教育人員應共同努力的。

                    2、增進教師輔導、教育知能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密切,教師與學生互動關係不良常影響學生在校的適應,教

                            師對學生的行為狀況、適應問題最為了解,因此諮商員應聯合教師的力量一起來幫

                            助適應不良的學生。

                                    諮商員也可透過教師更深入了解學生輟學的問題,也可以藉由提供教師諮詢、

                            諮商以協助教師增進輔導知能,如以Adler理論和訓練技巧,或Rogers以學生為中心

                            的教育模式來訓練教師,強調對學生尊重鼓勵一視同仁及自我責任,溝通技巧訓練

                            ,以增進教師效能。(謝麗紅,民83)

 

        捌、相關法律

                       中途輟學學生引起普遍關注之後,通報→尋找→復學→輔導,一連串之工作,社會

                     各界均全數加在教人員頭上,幾乎要求中小學老師祗要其班上有學生中途輟學,他就必

                     須善盡通報,到校外尋找,協助復學,並且輔導其不再中輟,教師有無限的責任。事實

                     上教師也祇能依法行事,法律未賦予教師的權責,要求教師們來做,亦無從著力,也大

                     可不必。從「強迫入學條例」及「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規定,面對中輟

                     學生,「通報」為教育人員的法定責任(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第二條 國

                     民小學、國民中學發現有未經請假未到校上課達三天以上之學生,應即將其列為中途輟

                     學學生追蹤輔導對象,積極查尋,並填具通報單通報主管機關。

                             前項未請假學生包括學期開學未到校註冊,或轉學時未向轉入學校報到之學生。)

                     教師發現中途輟學學生,「通報」的要點有三:1、填寫「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單」,陳

                     送學校辦本項務之訓導處或輔導室。2、通知家長,告知其子弟未到學校上課。(通常

                     中輟學生會有聯絡不到家長情況,教師應於通報單上一併註記何時聯絡共幾次)。3、

                     如發現學有受「兒童及少年性交易條例」及「少年福利法」保護之虞(如受虐或性侵害

                     ),亦應於通報單上註記,要求學校同時通報社政單位。

                             教師之通報責任概如上述,學校行政單位依據教師提送之通報單逐日辦理下列三事

                     :1、將中輟學生通報單影印兩份,一份傳送教育局,一份傳送縣市內中輟學生通報彙

                     辦學校,當日輸入電腦通報上級。2、有需要傳送社政單位者,一併傳送社政單位,要

                     求派社工員介入協助。3、將中輟通報資料備文函請鄉鎮區強迫入學委員會,執行輔導

                     強迫入學。教師們未善盡通報責任或學校行政單位通報業務處理得不理想,影響到學生

                     受教權益或長期受淩虐,則教師或行政人員依法應受處罰,至於已依規定通報,學生仍

                     然未受到保護,未如期復學,則係家長及強迫入學委員會的責任,「通報」與否係教育

                     人員權責的分際點。

                             「強迫入學條例」第三條及第四條明確規定:直轄市、縣(市)為辦理強迫入學事

                     宜,設直轄市、縣(市)強迫入學委員會,由直轄市、縣(市)長、教育、民政、財政

                     、主計、警政等單位主管、議會代表及鄉(鎮)、(市)、(區)長組織之;以直轄市

                     、縣(市)長為主任委員,教育局局長為副主任委員。鄉(鎮)、(市)、(區)為辦

                     理強迫入學事宜,設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由鄉(鎮)、(市)

                     、(區)長、民政、財政、戶政、衛生等單位主管、地方民意代表及國民中、小學校長

                     組織之;以鄉(鎮)、(市)、(區)長為主任委員。「強迫入學條例」第五條復規定

                     :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負責宣導及督促本鄉(鎮)、(市)、

                     (區)適齡國民入學。第六修則更明確規定:適齡國民之父母或監護人有督促子女或受

                      監護人入學之義務,並配合學校實施家庭教育。

                              由以上強迫入學條例四條條文分析,中途輟學學生的法律權責應由其父母或監護人

                      負全責,而督責家長送其子女復學之單位為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

                      。依據強迫入學條例第九條及第十條規定,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

                      遇有中途輟學學生,循下列四個步督責其家長執行強迫入學:1、家庭訪問,勸告入學

                      ;2、書面警告,限期入學;3、罰鍰(一百元)並限期入學;4、繼續罰鍰,至入學

                      止。第十一條復規定,依本條例規定所處罰鍰,逾期不繳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愈為偏闢經濟困難的地區,中途輟學學生愈為嚴重,而主管鄉(鎮)、(市)、(

                      區)公所更缺乏專人及專款經費執行強迫入學事項,形成惡性循環,乃長期以來未能有

                      效紓緩中輟學生之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協助偏遠鄉(鎮)、(市)、(區)強化其強

                      迫入學和員會組織,有專人及固定的費辦理家庭訪、書面警告、罰鍰,及持續罰鍰、移

                      送法院強制行等事項,發揮強迫入學委員會應有功能,才能有效督責家脹送其子女復學。

 

      玖、附錄(表格)

                   表一、近三年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數、輟學率

                                                                                                                                                        單位:人;﹪

學年度

輟學學生數

在學學生數

輟學率(%)

(1)

(2)

(3)=(1)/(2)*100

三年平均

  9,155

2,985,247

0.31

八十五學年度

10,112

3,055,472

0.33

八十六學年度

  8,984

2,980,278

0.30

八十七學年度

  8,368

2,919,990

0.29

                    資料來源: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教育部「教育統計」(88年)

                    說明:(1)輟學率 = 輟學學生數 / 在學學生數*100﹪         

                    

                    表二、近三年中途輟學學生人數─按國中、國小分

                                                                                                                                                        單位:人;﹪

學年度

輟學人數

分配比

總計

國中

國小

總計

國中

國小

三年平均

9,155

7,742

1,413

100.0

84.6

15.4

八十五年學年度

10,112

8,682

1,430

100.0

85.9

14.1

八十六年學年度

8,984

7,671

1,313

100.0

85.4

14.6

八十七年學年度

8,368

6,872

1,496

100.0

82.1

17.9

 

                    表三、八十七學年度各縣市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數、輟學率

                                                                                                                                                        單位:人;﹪

縣 市 別

輟學學生數

在學學生數

輟 學 率 (%)

(1)

(2)

(3)=(1)/(2)*100

總 計

8,368

2,919,990

0.29

臺北縣

   822

    488,017

0.17

宜蘭縣

   158

     60,560

0.26

桃園縣

   717

    244,221

0.29

新竹縣

   209

     57,950

0.36

苗栗縣

   228

     73,723

0.31

臺中縣

   675

    217,804

0.31

彰化縣

   429

    178,165

0.24

南投縣

   219

     68,128

0.32

雲林縣

   290

     88,602

0.33

嘉義縣

   264

     57,456

0.46

臺南縣

   225

   135,542

0.17

高雄縣

   563

   148,229

0.38

屏東縣

   467

   111,144

0.42

臺東縣

   270

    28,919

0.93

花蓮縣

   430

    43,380

0.99

澎湖縣

    20

    10,367

0.19

基隆市

   258

    48,722

0.53

新竹市

   266

    50,877

0.52

臺中市

   408

  140,553

0.29

嘉義市

   103

   40,515

0.25

臺南市

   242

  107,188

0.23

臺北市

   656

  316,763

0.21

高雄市

   447

  194,880

0.23

金門縣

      1

     7,442

0.01

連江縣

      1

       843

0.12

 

                   表四、近三年中途輟學學生人數─按性別分

                                                                                                                                                        單位:人;﹪

學年度

輟學人數

分配比

總計

男性

女性

總計

男性

女性

三年平均

9,155

5,107

4,048

100.0

55.8

44.2

八十五年學年度

10,112

5,445

4,667

100.0

53.8

46.2

八十六年學年度

8,984

4,904

4,080

100.0

54.6

45.4

八十七年學年度

8,368

4,972

3,396

100.0

59.4

40.6

                     表五、近三年國民中、小學中輟生所屬家庭型態類別

                                                                                                                                                        單位:人;﹪

學年度

總 計

單親家庭

原住民家庭

其他

三年平均

100.0

26.2

10.0

63.8

八十五學年度

100.0

24.3

8.5

67.2

八十六學年度

100.0

25.5

10.4

64.1

八十七學年度

100.0

28.8

11.0

60.2

                     表六、近三年國民中、小學中輟生之主要輟學原因 

                                                                                                                                                        單位:人;﹪

學年度

總計

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

同儕因素

其他因素

三年平均

100.0

36.6

23.7

14.3

11.7

13.7

八十五學年度

100.0

32.0

24.0

17.0

14.0

13.0

八十六學年度

100.0

31.0

25.0

17.0

14.0

13.0

八十七學年度

100.0

47.0

22.0

9.0

7.0

15.0

                    

                    表七、近三年國民中、小學中輟生失蹤人數比率 

                                                                                                                                                        單位:人;﹪

學年度

輟學學生人數

失蹤學生人數

失蹤率(%)

(1)

(2)

(3)=(1)/(2)*100﹪

三年平均

9,155

3,263

35.6

八十五學年度

10,112

3,777

37.4

八十六學年度

8,984

3,843

42.8

八十七學年度

8,368

2,170

25.9

 

                     表八、近三年國民中、小學中輟生復學人數比率

                                                                                                                                                        單位:人;﹪

學年度

輟學學生人數

復學學生人數

復學率(%)

(1)

(2)

(3)=(1)/(2) *100﹪

三年平均

9,155

3,593

39.2

八十五學年度

10,112

3,191

31.6

八十六學年度

8,984

2,878

32.0

八十七學年度

8,368

4,710

56.3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89年6月25日

 

表九:輟學檢核表

家庭方面

  o父母常常不在家

  o有親戚輟學

  o父母很少關心

  o父母的期望水準低

  o家中很少能得到功課的協助

 

  o學校家庭溝通不良

  o感受到家庭財務困難

  o家庭生活壓力大

  o父母離婚

  o獨自居住

學校方面

  o常缺席或遲到

  o缺乏具體的教育目標

  o對學校有疏離感、缺乏歸屬感

 

  o不了解教育配合生活經驗

  o能力與表現落差大

社會方面

  o參加校外的組織

  o很少或根本沒有參與課外活動

  o與吸毒者、罪犯或自殺傾向者交往

 

  o不認同他/她的同儕團體

  o比同學大二至三歲

人格方面

  o無法忍受高結構性的活動

  o不喜歡與權威人物交往

  o教室吵鬧

  o智力高於或低於平均數

  o有情緒上的困擾

 

  o身體不健康

  o低自尊

  o尋求立即得到報償

  o工作時間太長

學業方面

  o英語不好

  o學業成績與閱讀能力不相稱

  o成績一直不好

  o基本讀算能力不好

 

  o數學一直學不好

  o常轉學

  o被留級一年以上

資料來源:摘自McWhirter等著,王寶墉譯《新新人類五大危機》,p126。

 

表十:中途輟學學生有關的支援服務一覽表

性質

單位

主要工作內容

法律

立法院

強迫入學條例

教育部

成立輔導中途學生專案督導小組,落實通報及復學輔導事宜

教育部訓委會

1.制訂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進行通報與輔導工作

2.推動認輔制度

3.推動攜手計畫

4.中輟追蹤輔導協調會

5.中輟主題輔導工作坊

6.建置輔導網路系統

7.推動生涯輔導活動

8.進行親職教育活動

9.籌設中途學校

10.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11.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方案

教育部國教司

1.強迫入學施行細則

2.制訂強迫入學作業規範

3.補助鄉鎮市強迫入學委員會運作經費

教育部技職司

推動技藝教育(自辦班、合作班、特殊技藝班、實用技能班等)

省(市)教育廳局及縣市教育局

1.推動中輟復學輔導工作計畫

2.設置中途學校(自辦慈輝班、合作式、學園式)

3.推動少年輔導委員會之業務

4.進行彈性學校課程計畫(如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潛能開發班、特殊才能班等)

5.試辦專任輔導人員進入校園協助輔導個案

學校輔導室

1.中輟學生之通報事宜

2.結合學校教師和義工進行中輟學生的追蹤輔導

3.中輟復學生的輔導安置

內政部社會司

督導鄉鎮市落實強迫入學條例

各縣市社會局

協助中輟生進行輔導與安置

各地教養院

進行犯罪少女之就學與輔導工作

各地警政單位

1.配合教育部進行中輟學生追蹤協尋

2.建立中輟學生追蹤協尋及輔導網路

3.進行深夜在外遊蕩學生之追蹤與留置

4.落實少年輔導委員會之功能

法務部

1.建立中輟學生協尋及輔導網路

2.推動學校法治教育活動

各地法院及輔育、觀護院所

1.進行犯罪少年的感化與輔導教育

2.結合義務觀護人進行犯罪少年之追蹤輔導

3.建立犯罪少年之輔導網路

民間機構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1.辦理中輟學生追蹤輔導計畫

2.進行保護個案之緊急安置

宜蘭慈懷園

提供不幸少女之安置輔導(中途之家)

白毫禪寺

進行中輟學生之輔導安置

資料來源:摘自劉秀汶(民88)

 

        拾、參考書目

                  1.黃韻如(民88):〈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理論

                             與實務,第38卷,第2期,頁2-15。

                  2.劉安玲(民87):〈編輯札記〉。學生輔導,第55期。

                  3.鄭崇趁(民87):〈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第55期,頁17-19。

                  4.謝麗紅(民83):〈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輔導季刊,30卷,4期

                             ,頁37-41。

                  5.康雪卿(民84):〈中途輟學學生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13期,頁44-45。

                  6.劉秀汶(民88):〈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卷,2期

                             ,頁 63-80。

                  7.黃德祥、向天屏(民88年):〈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之研究〉。訓育研究,第38卷

                             第二期,頁16-33。

                  8.李書文(民88年):〈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後的適應問題〉。訓育研究,第38卷第二期,

                             第57-58頁。

                  9.邱文忠(民83):〈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

                             第36期,頁32-41。

                10.黃雅鳳(民86):〈我們不是「壞學生」─彭駕騂教授談中輟學生的內心世界〉。師友,

                             86年4月,頁8-10。

                11.McWhirter等著,王寶墉譯(民87):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台北:心理

                             出版社。

                12.Thomas Armstrong著,洪蘭審訂,李平譯(民86):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3.http://www.moi.gov.tw/W3/stat/333/halfway.htm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統計分析。

                14.Http://www.yjjh.ylc.edu.tw  輔導策略。

                15.http://www.phes.chc.edu.tw  Happygis線上資訊區。

                16.http://www.ccunix.ccu.edu.tw  全國中輟防治諮詢研究中心。

   

 自殺意念與行為藥物濫用與成癮攻擊行為與暴力 身體意象不良與飲食異常

授課老師:林杏足 網站建立日期:2000/03/16  網站更新日期:2003/07/15